武夷岩茶全手工制作工艺全过程_简单手工制作

武夷岩茶全手工制作工艺全过程_简单手工制作

作者:竹烟庐茶网 / 发布时间:2025-06-11 04:41:18 / 阅读数量:0

大家好,关于武夷岩茶全手工制作工艺全过程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,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简单手工制作的知识,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!

一、肉桂茶是怎么制成的

1、武夷肉桂每年四月中旬茶芽萌发,五月上旬开采岩茶,在一般情况下,每年只采一季,以春茶为主。须选择晴天采茶,俟新梢伸育成驻芽顶叶中开面时,采摘二三叶,俗称“开面采”。不同地形、不同级别的新叶,应分别付制,采取不同的技术和措施。

2、采摘:驻芽中开面3~4叶采摘。根据肉桂品种营养生长较强、驻芽新梢形成较慢的特性。在大生产中,为了及时采摘,前期少量采小开面,中期大量采中开面,后期少量采大开面。采摘时间一般在上午10时至下午3时,以晴天午后3时采摘当天完成晒青,制茶质量最好。

3、现今制作,仍沿用传统的手工做法,鲜叶经萎凋、做青、杀青、揉捻、烘焙等十几道工序。鲜叶萎凋适度,是形成香气滋味的基础,做青系岩茶品质形成的关键。做青时须掌握重萎轻摇,轻萎重摇,多摇少做,先轻后重,先少后多,先短后长、看青做青等十分严格的技术程序。近年来做青多以滚洞式综合做青机进行。

4、晒青以均匀薄摊为原则。具体时间及程度“看青晒青”而定,以叶面光泽消失,叶质柔软,顶二叶下垂(或一叶下垂),青气消失,减重8%~12%为度。随即移入青间摊凉0。5~1小时,目的是散发热气和使叶肉、叶脉间水分分布均衡。

5、决定肉桂品质的关键性工序。做青间的环境温度22℃~25℃,相对湿度约70%,保持新鲜空气。做青既按“看青做青”和“看天做青”的武夷传统方法,又按肉桂茶青叶的特点,多次摇青(5~8次)。每次摇青次数由少到多,依次递增;摊叶厚度,依次拼筛加厚,使香气缓慢而充分地发展。凉青时间(即每二次摇青之间的相隔时间)先短后长。具体时间及程度依靠手、鼻、眼感官综合观察,标准为青叶手握如绵的弹性感;鼻闻青气消失,由清香转花果香;眼看红边程度三红七绿。整个过程约需8~12小时。

6、做青结束即投入杀青,要求最后一次摇青后40分钟内进行杀青,不宜堆放过久,以免堆叶发热引起发酵过度。锅底温度以250℃为适度。杀青程度掌握以香气显露、折梗不断为准。此时乘热揉捻至叶片成条。

7、分毛火、拣梗、足火三个步骤。毛火温度约130℃,时间12~15分钟。毛火后拣梗。足火温度约90℃,烘焙至茶叶含水量约6%~7%,即成毛茶。

8、足火后的毛茶是否需要复火,依不同销区消费习惯而定。如广东潮汕和山东北京部分地区,要求成品茶火功较足,毛茶须进行一道或二道复火(俗称炖火),第一次炖火80℃~90℃,6小时;特殊要求情况下,于第一次炖火后半个月进行第二次炖火,火温70℃~80℃,7~8小时,烘至茶叶含水量约5%。炖火后的成品茶具有焦糖香和耐冲泡的特点,但足火所产生的香味型物质,经炖火后丧失殆尽!

二、大红袍制茶工艺流程

大红袍的采摘与一般红绿茶不同,其鲜叶采摘标准为新梢芽叶生育交成熟(开面三四叶),无叶面水、无破损、新鲜、均匀一致。鲜叶不可过嫩,过嫩则成茶香气低、味苦涩;也不可过老,过老则滋味淡薄,香气粗劣。而且应尽量避免在雨天采和带露水采;不同品种、不同岩别、山阳山阴及干湿不同的茶青,不得混淆。

大红袍的制作工艺结合了绿茶和红茶的工艺,是工序最多、技术要求最高、最复杂的茶类。

其制法极为精细,基本制作工艺包括:萎凋→摊晾→摇青→做青→杀青→揉捻→烘干→毛茶等工序。

萎凋是鲜叶丧失水分的过程。其标准为新梢顶端弯曲,第二叶明显下垂且叶面大部分失去光泽,失水率约为10%~15%。此过程对大红袍香型的形成和能否有醇厚的滋味关系极大。其中日光萎凋是最好的萎凋方式。萎凋时,将鲜叶置于谷席、布垫等萎凋器上,摊叶厚度1~2kg/m2。阳光强烈时要二晒二凉,晒青程度以叶面光泽消失,青气不显,清香外溢,叶质柔软,手持茶梢基部,顶叶能自然下垂为度。

做青是形成大红袍品质的重要阶段,是一个继续萎凋和发酵相结合的过程,其技术性极强,一方面促使多酚类化合物发生酶性氧化,另一方面又要限制其进行速度。做青时要以特有的手势摇青。将水筛中的凉青叶不断滚动回旋和上下翻动,通过叶缘碰撞、摩擦、挤压而引起叶缘组织损伤,促进叶内含物质氧化与转化。摇后静置,使梗叶中水分重新均匀分布,然后再摇,摇后再静置,如此重复7~8次,逐步形成其特有的品质特征。摇青次数和时间,视青叶的变化(香型与叶色)而定,俗称“看青做青”。在后半阶段,必要时辅以“做手”,弥补摇青不足。“做手”乃甩双手左右将叶互碰,反复数次,但不可使劲用力,动作力求自然。一般摇青规律先轻后重,静置时间先短后长,多摇少做。优质原料,则只摇不做。

杀青是结束做青工序的标志,是固定毛茶品质和做青质量的主要因素。主要采取高温破坏茶青中的酶活性,防止做青叶的继续氧化,同时使做青叶失去部分水分呈热软态,为后道揉捻工序提供基础条件。其杀青标准:叶态干软,叶张边缘起白泡状,手揉紧后无水溢出且呈粘手感,青气去尽呈清香味即可。出青时需快速出尽,特别是最后出锅的尾量需快速,否则易过火变焦,使毛茶茶汤出现混浊和焦粒,即俗称“拉锅”。杀青火候需要掌握前中期旺火高温,后期低火低温出锅。

揉捻是形成武夷岩茶外形和影响茶叶制率的主要因素。揉捻时应做到:杀青叶需快速盛进揉捻机乘热揉捻,以便达到最佳效果;装茶量需达揉捻机盛茶桶高1/2以上至满桶;揉捻过程掌握先轻压1~2次,即采用轻-重-轻,以利桶内茶叶的自动翻拌和整形。初揉后即可投入锅中复炒,使茶条回软利于复揉,又补充杀青之不足。并使已外滥的茶汁中之糖类、酶类等直接与高温锅接触,起轻度焦化而形成岩茶的韵昧,时间虽仅30s,却对品质起很大作用。复揉除使条形紧结外,还能提高茶汤浓度。复揉手法与初揉相同,揉20余下即可进行“走水焙”。

武夷岩茶全手工制作工艺全过程_简单手工制作

岩茶“走水焙”在一个密闭的焙间中用培笼进行。在各个不同温度(90~120℃)的焙窟上以“流水法”操作。使复揉叶经历高、低、高不同温度的烘焙,达六七成干下焙。整个过程10多分钟。速度快、工作紧张,故又称“抡水焙”。

走水焙下焙后,簸扇去片末,然后摊凉5-6h,以增进后熟作用,使滋味醇和、色泽沙黄而浦润。再经拣剔去除梗与茶朴,即可复培。

拣剔后的茶条先以90~100℃的培温复焙1-2h,再改用70~90℃低温“文火慢炖”。这是武夷岩茶特有的过程、对增进汤色、耐泡、滋味醇和、香气熟化等有很好效果。最后趁热装箱,也是一种热处理过程,对品质也有一定良好影响。

大红袍的精制主要流程包括:毛茶→初拣→分筛→复拣→风选→初焙→匀堆→拣杂装箱。

毛茶拼配和付制:拼配应根据拟生产的成品茶的要求,制订不同产地、不同季别、不同等级的毛茶配料比例的正常方案。拼配应遵循执行标准、稳定质量、兼顾全局、统筹安排、充分利用、提高效率的原则。

由此看来,大红袍的制作工艺流程共分为十道手工工序,一环扣一环,每一道工序对茶的品质均有着重要的影响。

三、武夷岩茶工艺流程

、采摘,采摘新梢芽叶,用手将茶梗轻轻折断即可;

2、萎凋,将茶叶放在竹筛上,移至通风处使其自然萎凋;

3、做青,将茶叶放入容器中,间隔摇晃;

4、炒制,锅中放入鲜茶,小火翻炒;

5、烘焙,将炒好后的茶叶放入焙笼中,火温为100℃左右。

四、岩茶制茶全过程

1、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为鲜叶采摘(中开面采3~4叶)、晒青、晾青、二晒二晾或加温萎凋、做青、杀青、初揉、炒熟、复揉、水焙(毛火)、搧簸、凉索、毛拣、足火、团包、炖火、毛茶等工序,其中做青是武夷岩茶的关键工艺,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武夷岩茶的品质特征。

2、条索卷曲肥壮,色泽乌润而碧绿,香气馥郁幽雅(岩骨花香)、滋味醇厚甜滑,饮后齿颊留香,独具“武夷岩韵”。

3、汤色橙红明亮,叶底柔软碧黄,红边明显,为乌龙茶名贵品种之一。

五、岩茶制作有放糖吗

不放糖。岩茶制作过程一般不加糖。武夷岩茶制作第四流程武夷岩茶杀青生产工艺萎凋加工工艺,杀青是完毕做青工艺流程的标示,是固定不动毛茶质量和做青品质的关键要素,关键采用高温毁坏茶青中的胰蛋白酶特异性,避免做青叶的再次空气氧化和发醇,另外使做青叶丧失鄣分水份呈热软态,为后道揉捻程序流程出示基本标准。

六、茶百道武夷奇兰怎么做

茶百道武夷奇兰是一款以武夷岩茶为主材料的特色饮品,具有浓郁的茶香和独特的口感。下面介绍一下制作步骤。

1.准备好所需材料:武夷岩茶、奇兰果汁、清水和冰块。

2.将适量的武夷岩茶加入沸水中泡3分钟左右,然后过滤掉渣。

3.再将适量的奇兰果汁倒入杯中,加入刚泡好的热茶。

4.按照个人口味添加适量清水调整浓淡度,并放入冰块使其降温即可。

1.可根据自己喜好调整配比,如增减奇兰果汁或者加入蜂蜜等。

2.选择优质的武夷岩茶和新鲜自然成熟的奇兰果实可以提高饮品质量。

总之,制作这款茶百道武夷奇兰非常简单,只需要按照以上步骤进行即可。享受它带来的美味与健康吧!

OK,本文到此结束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