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代茶具的历史演变,从茶具的历史发展看宋代的饮茶文化

历代茶具的历史演变,从茶具的历史发展看宋代的饮茶文化

作者:竹烟庐茶网 / 发布时间:2025-07-23 00:50:01 / 阅读数量:0

唐宋以来,中国的饮茶风气日益高涨,特别是到了宋代,朝廷禁苑和地方官学都重视茶,品茶的做法更加精细化,进一步促进了饮茶风气在全国的传播。宋代端明寺学士蔡襄写《茶录》,宋徽宗写《大观茶论》。一个官员是宰相,另一个是皇帝。他们还参与茶事,撰写茶书,这在中国饮茶史上是绝无仅有的。在这种氛围下,茶叶成了国饮。宋代的人还在喝饼茶,茶叶的加工方法也没有太大的变化,所以喝茶的方法和使用的器具和唐代的几乎一样。史料表明,北宋初期,人们饮茶时,必须将饼茶碾碎,然后煎制或点制后才能饮用。只是磨茶前的焙茶,不再像唐代那样强调,提倡兼顾茶叶。只有茶老了,才用“钱”烤。如果茶是新鲜的,就不再焙炒了。后来炒茶的方法逐渐被宋人摒弃,点茶成为当时饮茶的主要方式。

20世纪70年代,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下八里村相继发掘出辽代墓葬。其中,七号墓壁画中有一幅点茶图,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点茶饮茶的生动场景。图中有八个人,分为两组:图中右前方的一组由四个人组成,其中一个看起来像女主人,三个看起来像茶童,正在女主人的引导下准备点茶。在它们之间,有一个将饼茶磨成细粉的茶坊;一个方形的盘子,里面放着一块饼茶,一把锯饼茶的茶锯,一把刷茶粉的茶刷;烧水生火时用团扇扇风;一个漂亮的莲花形茶炉用来生火,其上座上放着一把水壶,而不是用来炒茶、烧水、点汤的水壶。照片的左后方有四个孩子。从他们的长相来看,他们似乎是出于好奇才偷看点茶的方式。在孩子们的旁边,有一张长方形的桌子,上面放着茶碗、茶杯、茶托、壶托等。桌上,都是点茶必备的器皿。至于画面后面的八仙桌,以及桌上的“文房四宝”和一个信箱,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主人的身份不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,这也从女主人的穿着打扮可以说明。画面前还有一只小狗在跑跳,增添了画面的生活气息。辽朝(916 ~ 1125)和北宋(960 ~ 1127)大致在同一时期。因此,它虽然反映了中国北辽国契丹人以点茶方式饮茶的情况,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点茶方式在宋代更为流行。

两晋、南宋时期,点茶更加流行。关于如何点茶,罗大靖在《鹤林玉露》中说得很清楚:“但是,在现代,茶在壶中煮,很难观望”,“汤煮了,茶也煮了”。罗有诗日:“风雨来时,铜瓶引离竹炉。在被听到沉默后,春雪赢了。”这是当时流行的点茶方法的生动写照。宋代人们饮茶的方法,无论是前期炒茶与点茶并存,还是后期点茶,都是从唐代而来。因此,饮茶器具与唐代大致相同。北宋蔡襄在他的《茶录》一书中,专门写了一篇文章《论茶具》,指出当时喝茶所需的“茶具”大致有八种。焙茶、茶篮、茶壶、茶磨、茶篮、茶灯、茶匙。

汤室由银、铁或瓷石制成。宋徽宗《大观茶论》所列的茶具包括磨、滚、灯、篮、瓶、瓢等。这些茶具的内容与《蔡襄》中提到的大致相同

中的附图显示,魏红军指的是焙茶的焙茶炉,捣茶的木茶臼,金发草指的是碾茶的茶坊,石转指的是碾茶的茶坊,胡远外指的是量水的水瓢,罗淑米指的是筛茶。

宋代人饮茶,更注重烹饪技艺,突出精神享受。尤其在宋代,斗茶是一种比品茶更有艺术气息的饮茶方式。是中国古代品茶技术的最高表现,不仅评判茶叶的好坏,也决定双方的胜负。因为斗茶,人们不仅注重茶叶的烹饪技艺,而且在用料(如茶叶、水等)上精益求精。)和用于斗茶的器具,从而达到最佳的斗茶效果,这显然对促进茶具、茶叶和沏茶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。与唐代相比,宋代的茶具在造型上更有章法,更为精致。

饮茶器具:宋人崇尚剑盏黑釉,原因有三:一是黑釉是用来盛茶的,茶杯和斗茶所需的“白汤花”正好是黑白相间的,有一种美丽的对比。

烧水器具:宋代人们用较小的茶瓶烧水,称之为汤瓶,有的称之为抱壶、吹茶、挂茶。其质地较为广泛,有金、银、铜、铁、铅、锡等。还有陶器、瓷器和石头。

茶叶研磨设备:按宋徽宗《茶录》“凡研磨,槽深而陡,轮尖而细。”说明当时的茶坊是由磨槽和砂轮组成的。磨槽又深又凹,但壁是直的,这样茶叶就能聚集在槽底。轮子薄,边缘锋利,刚好与槽底楔合,容易发力。

焙茶器具:宋代焙茶器具为金属夹,《茶具图赞》年蔡襄称之为“茶壶”。但宋代焙茶的做法与唐代不同。蔡襄在《茶具图赞》中说,“茶老了,香、色、味都老了。”只有这种陈年茶需要焙炒;“如果当年有新茶,就不用说这个了。”当然,你不会再泡茶了。

取火用具:宋代使用的炉具多为古鼎形,但质地更为广泛。

同时,与唐代相比,宋代的饮茶,尤其是上层社会的饮茶,更加注重茶具的质感,制作也更加精细。宋代周觅说:“长沙茶具是世界上最精美的。每一对都由300或500颗铂金星组成。所有的茶具都准备得很好,外面储存了大量的银子。”范仲淹诗说,“绿尘飞于金边,绿玉升于碧中。”陆诗韵:“银瓶铜都是官,我恨容瓯缺纤。”都写了当时地方官员和文人用的是金银茶具。宋代吴《大观茶论》说宋朝皇帝用的茶酒器皿都是镶金边的彩绘盘子。宋徽宗在他的《茶录》中也提倡茶具或金或银或瓷器。宋代饮茶的繁荣促进了瓷器业的发展。当时五大名窑都生产茶具,分别是河南禹县钧窑、浙江临汝汝窑、浙江杭州官窑、浙江龙泉哥窑、河北曲阳定窑。它们都是专门为皇宫烧制茶具和其他日常用品的,非常精美。

宋代茶具也影响和传播到日本和朝鲜半岛。许婧曾经出使朝鲜,回国后写了一本书《茶录》,说“最近喜欢喝茶,喜欢做茶具,喜欢金花,喜欢黑灯,喜欢绿小橡,喜欢银灶,喜欢汤锅”等等。日本茶道中使用的“茶禅”一词,至今仍保持着中国北宋的形制和读音。宋代流入日本的剑盏,在当代日本茶道中也能看到。日本的茶灯叫“乐烧”,外形与剑盏相似。当时,ki制造的兔子灯和鹧鸪灯

历代茶具的历史演变,从茶具的历史发展看宋代的饮茶文化
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