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茶事活动中,“三心二意”是指以平常心、感恩、慈悲待人。第二,是指在制茶中对意义和意境的追求。
如果你能理解它的含义,并勇于实践,你自然会获得强大而稳定的气场和最佳的工作状态。
这也是一个茶师需要警醒和具备的心理意识。对“三心二意”的掌握和运用,决定了他能站多高多远。
平常的心情
很多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。如果茶艺师本身训练不够,信心不足,或者有礼仪、尊卑之苦,或者潜意识里被社会的一些潜规则所干扰,那么他在喝茶的过程中就会有很多困难。
唐代有一位著名的佛教高僧易道妈祖,他曾经说过:“平常心就是道”。
这句话包含了多层次哲学思维的思想,如万物有灵、众生平等、无忧无虑、利益无忧、输赢无忧等。
同时,因为职业的便利,茶师也经常接触到权贵、富商、大官、富豪这类人。
有些茶老师可能也觉得自己好像到了这个层次,很容易滋生骄傲,故作清高。所以,这个时候,茶师们要保持一颗平常心,以平和的心态看待自己,看待身边的人和事。
心存感激
感恩意味着你应该感谢你遇到的每一个人,甚至是敌人。感谢他们在茫茫人海中相遇,共同构成了你命运的结构。因为感恩,珍惜缘分,才能善待他人,真诚对待众生。
即使是一个瓜,也明显对这个世界心存感激。我反复咀嚼、品味:大自然对世界表现出的感恩,是如此的简单、美好、纯粹。
感谢阳光的热情,花儿开得灿烂;因为云感恩天空的辽阔,过往的恩怨悄然离去;
鸟儿在枝头歌唱,因为它们感激大树温暖的巢。如果我们总是用感恩的心看待这个世界,我们会觉得这个世界是多么的可爱和丰富!
树上鸟儿的歌唱,太阳无私的光和热,路边花儿的芬芳,都会让你心旷神怡。感恩是金!
林清玄《感恩的心》
其实很多人和事都是我们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面。仔细想想这句话。有什么理由不珍惜现在或者眼前的人?
同情
同情心是指一个人对某事物或某事物的同情。能让我们同情和珍惜自己和他人,心能达到佛的境界。
佛的境界是什么?我们说“人是未来的佛,佛是有经验的人”。事实上,与正常人相比,佛的视角更高,能同时回忆过去、洞悉未来、思考和全面看待事物。这个境界可以说是佛的境界。
在这个世界上,没有一个人或一件物品不是珍贵而可悲的。
即使你身居高位,即使你富甲天下,也会有很多压力,隐藏的疾病,一些苦难,很难被外人知道的伤心处,各种磨难。
总的来说,中医说慈悲是控制喜、怒、忧、伤、悲、惧、惊等伤害人的七情的唯一方法。
慈悲是大乘菩提心,大智慧说“慈悲是佛道之本”。善良,给众生快乐,这叫善良;
感同身受,怜悯众生,连根拔起他们的痛苦,这叫悲;佛的悲,是一种把众生的苦当作自己的悲的状态,所以叫同体大悲。
还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:“慈悲孕育机会”。
再说第二个想法。
意义
茶话会期间的对话和场景是无法完全掌控的。经常有突发事件或者客人来访,各种情况都有可能意外发生。
但是,茶师一定要有整体观,保持意识。具体来说,它意味着你应该向客人展示他们对茶的感觉,包括视觉、听觉、触觉、颜色、香味、味道、类型等。最重要的是味道有意义,有基础。
如果说茶汤是一件陶瓷器皿,那么香是一种外观,色釉,味是它的瓷质、结构、基础。
我们知道,一般的饮茶人会把重点放在香气上,而饮茶人要把味道具体表现出来。
可能有人会问,色、香、味、型哪个更重要?
我认为“色如烟火,香如流沙”,这两种说法都比较直观和肤浅。其实所有的茶归根到底都归结到味道上,味道才是茶的最终归宿。
就像一道菜,再漂亮也要尝出味道才能最终决定厨师的水平。
所以聪明的茶师,以味为重,把味作为一款茶好坏的基础,才是上策。
艺术作品的意境
意境是通过茶艺环境、对话、气氛、情景等方面来提升人的心境、启迪人的思想,在雅、趣、道等范畴内创造精神的启迪和感悟。
不仅仅是追求气息和享受的味道,更是空间、时间和代入感的展现,让人仿佛置身于历史长河中的名山古寺、竹林、溪流等。也就是他们在这种有意为之的情境中洗涤内心,觉得自己很美。
以茶为镜,敬、静、洁,延伸“五境”,饮者可以享受心灵的旅行、放松和解脱。
镜子指的是镜子,它能反省自己,表现出对事物和人的尊重和敬意。安静,安静,平静身心。干净,干净整洁,环境,境界,情境,形势。
大师“三心二意”的茶师,往往可以淡化饮茶者的身份,可以化身为一本书,有时甚至是在对与错之间,在与不在之间,仿佛他就隐形了。和这样的茶师举杯畅谈,也像是和大自然一起生活,和和尚一起修行,像春风一样走在乡间。
不知不觉中,饮茶的人会明白很多事情,看清形势,忘记烦恼,甚至在离开后会有一种春秋大梦的感觉。
如果你从沉睡中醒来,你会感到神清气爽。
有时候茶是茶和客人之间的桥梁,有时候需要像隐形一样成为客人和茶的对话。
所以高级茶师很难掌握展示与隐藏,收藏与释放,存在感与消失感。
郑重声明:
以上内容均源自于网络,内容仅用于个人学习、研究或者公益分享,非商业用途,如若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联系删除,客服QQ:841144146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