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古代,饮茶的方式经历了从煎煮到泡茶的演变。这一过程中,茶具的改革与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。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一演变过程。
煎煮茶叶的起源与唐代茶具的改革
古人饮茶之前,先将茶叶放在火炉上煎煮。唐代以前的饮茶方法是将茶叶碾成细末,加上油膏、米粉等,制成茶团或茶饼,饮时捣碎,放上调料煎煮。关于煎煮茶叶的起源,唐代以来诸家就有过争论。宋欧阳修在《集古录跋尾》中提到:“于茶之见前史,盖自魏晋以来有之。”而据《南窗记谈》记载:“饮茶始于梁天监(公元502年)中事。”王褒的《憧约》中也有“烹茶尽具”之语,说明西汉已有烹茶茶具。到了唐代,随着饮茶文化的蓬勃发展,蒸焙、煎煮等技术更加成熟。据《画谩录》记载,贞元(公元785年)中,常衮为建州刺史,始蒸焙而研之,谓研膏茶,其后稍为饼样,故谓之一串。茶饼、茶串必须要用煮茶茶具煎煮后才能饮用。这样的饮茶方式无疑促进了茶具的改革,进入了一个新型茶具的时代。
宋元明三代的煮茶器具
从中世纪后期来看,宋、元、明三代,煮茶器具主要使用一种铜制的“茶罏”。据《长物志》记载,宋元以来,煮茶器具叫“茶罏”,亦称“风罏”。陆游在《过憎庵诗》中提到:“茶罏烟起知高兴,棋子声疏识苦心。”这说明宋陆游年间就有“茶罏”一名。元代著名的茶罏有“姜铸茶罏”,《遵生八笺》中提到:“元时,杭城有姜娘子和平江的王吉二家铸法,名擅当时。”这二家铸法主要精于罏面的拔蜡,使之光滑美观,又在茶罏上有细巧如锦的花纹。至明朝,社会普遍使用“铜茶罏”,在做工上讲究雕刻技艺。其中有一种饕餮铜罏在明代最为华贵。饕餮是古代一种恶兽名,一般在古代钟鼎彝器上多见到这种琢刻的兽形。这种讲究的琢刻装饰,体现了明代茶罏的精美。
煮水器具的演变:从鼎、镬到汤瓶
中国中世纪后期,除了煮茶用茶罏,还有专门煮水用的“汤瓶”。当时俗称“茶吹”,或“铫子”,又有“镣子”之名。最早中国古人多用鼎和镬煮水。《淮南子·说山训》载:“尝一脔肉,知一镬之味”高诱注:“有足日鼎,无足日镬”。从史料记载来看,到中世纪后期,用鼎、镬煮水的古老方法才逐渐被“汤瓶”取而代之。
泡茶方法的兴起与汤瓶的普及
过去一些作家认为,中国约在元代出现“泡茶”(即“点茶”)方法,因此元代煮水器具为之一变(指改制用汤瓶)。但据笔者所收集的史料来看,煮水用瓶在南宋就存在了。南宋罗大经在《鹤林玉露》中记载:“茶经以鱼目、涌泉、连珠为煮水之节,然近世(指南宋)沦茶,鲜以鼎镬,用瓶煮水,难以候视,则当以声辨一沸、二沸、三沸”。这说明南宋以前用上口开放的鼎、镬煮水,便于观察水沸的程度,而改用瓶煮水,因瓶口小,难以观察到瓶中水沸的情况,只好靠听水声来判断水沸程度。陆羽在《茶经》中提到,煮水都使用“镬”,足可说明唐代还未曾使用“汤瓶”。宋代文学家苏轼在《煎茶歌》中谈到煮水说“蟹眼已过鱼眼生,飕飕欲作松风鸣...银瓶泻汤夸第二、未识古人煎水意。”这也说明宋以来煮水用“汤瓶”的普遍。
明朝汤瓶的多样性与创新
明朝,煮水使用“汤瓶”更是普遍之事,而且汤瓶的样式品种也多起来。从金属种类分,有锡瓶、铅瓶、铜瓶等。当时茶瓶的形状多是竹筒形。《长物志》的作者文震亨说,这种竹筒状汤瓶好处在于“既不漏火,又便于点注(泡茶)”。可见汤瓶既煮水又可用于泡茶两种功用。明代同时也开始用瓷茶瓶,但因其“瓷瓶煮水,虽不夺汤气,然不适用,亦不雅观”,所以实际上,明代日常生活中是不用瓷茶瓶的。明朝“茶瓶”中还有奇形怪状的作品,如《颂古联珠通集》中提到的“一口吸尽江南水,庞老不曾明自己,烂碎如泥瞻似天,巩县茶瓶三只嘴。”这种怪异茶瓶只能作为收藏装饰物,仅此而已。
从煎煮到泡茶,茶具的演变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、从单一到多样的发展过程。这一过程中,茶具的改革与创新不仅丰富了茶文化,也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。
郑重声明:
以上内容均源自于网络,内容仅用于个人学习、研究或者公益分享,非商业用途,如若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联系删除,客服QQ:841144146
相关阅读
朱砂与紫砂:茶具解析与选择指南
2025-07-17 02:14:04一套茶具的名称和用途是什么?
2025-07-11 00:59:15万和春茶具,东道茶具价格
2025-06-26 11:18:46泡茶的茶具有哪些(用茶壶泡茶还有用茶杯泡好)
2025-05-22 15:06:24功夫茶具详解:种类、特点、选购与推荐
2025-04-24 12:07:26